《大明嫡长子》

第347章 声援边疆(2/3)

鞑靼人又不傻,你要来找我,我还沿着水源跑?

  不说其他朝代,仅是明军历次北征都不得不远离饮水地而追击。

  唯一的心安是周尚文已经不是第一回来了。

  对于马荣来说也是,

  弘治十八年出征后,马荣便意识到,要想在草原戈壁上打得胜仗,就一定要认识路,这比平日里操练再多都重要。

  所以这次他才托人给他找向导。

  其一,至少在茫茫的原野上认识东南西北,其二要识得马粪、羊粪等蛛丝马迹,这都是会留下重要信息的东西,当然更为重要的,是记得住一些有泉眼和澹水河的方位。

  这种人很难找,毕竟对于汉人来说,不会经常行走于这些地方,只有一些与鞑靼人有贸易往来的商人才有。

  “……此物名为黄花菜,记载于《北征录》之中,其花大如同蒿,叶大如指,长数尺,可采食。”

  向导是个普通的壮年汉子,他不穿戎装,只有一身麻布披着,脑袋都缩在其中,尽管如此脸上的皮肤也很粗糙,嘴唇也龟裂了两道口子。

  马荣还好,没裂口子,但嘴唇上泛着死皮、明显看得出来的有些干。

  他蹲下身,也是说是迟那时快直接张口嚼了一下向导所说的花如同蒿的菜,

  看得一旁的马胜和三名千户心里一惊,“少将军!

  “微微甜。应该能吃。”马荣不以为然,站起身笑着说。

  另外一边,其实向导已经啃食起来。

  “以往我们都有干粮,也不愿意冒这个险,再加上本来也不知道。带你还真是带对了,至少能有新鲜的野菜吃了。”

  向导供职于商人,身份卑微,连忙道:“不敢,草原上走得多了,这才知晓。况且,这也不算什么本事,现在将军们也都知道了。”

  马荣笑了笑,给了身后四位将军一个示意的眼神,于是这四人便招呼着战士下马,“今天有野菜吃了,不吃那咸菜!”

  马荣把向导带到一旁,“食物、水、敌人,这三样都得找得到。别得本将军都不担心。”

  “将军,有句话小人还是要说……小王子不是昏庸之主。”

  “我知道,所以你更重要。”

  向导的眼神继续往北,“小人知道一处放牧地,至少还要再走七天。”

  “将军!

  看西边!”

  正说着,忽然有人报警情,马荣和以及他周围的一些人全都一跨上马,随后纵声大叫:“驾!

  马蹄狂奔,等离近了看却发现只是两头黄羊。

  草原上,士兵们已经乏味的紧,碰到只羊,都吹着口哨怪叫着将其围起来。

  马荣吩咐,“看看有没有人!”

  等到士兵将两只黄羊慢慢越围越紧,最后抓获,向导也跟着冲上来,他提着衣角一脚深一脚浅的快速走过去。

  绕着两只羊,左摸摸又摸摸,数息时间便抬头,很认真的说:“将军,这是养的,不是野生!”

  士兵的怪叫停止,大家都听得明白这意味着什么。

  马荣也一脸正色,“何以见得?”

  “看皮毛。”向导翻着黄羊的身,“比野生的干净多了,绝对是有人给清理过!”

  “可既然有人养,它们怎么会跑到这里来?”

  向导则反问:“将军觉得这里是哪里?这里难道不能放牧吗?”

  听到这话,马胜那冲动的性子已经忍不住了,他马上策马回奔,并大叫:“全军集合!全军集合!”

  他们都紧张,因为附近有人,他们却不知道,这样说来,会不会埋伏他们还不一定呢!

  但马荣还是面色不变,

  “等的就是这一天!”

  ……

  ……

  紫禁城,乾清宫。

  皇帝的心思叫韩文给吸引了过去,

  “商人手里的盐引,不如勋贵、内臣手中的盐引,大司徒,你忽然讲这样话,可要明白轻重啊。”

  “微臣明白!”韩文举着手里的奏疏,“盐业内,官员、商人一般称之为占窝、买窝!若是亲王、内臣支盐,各处盐场毫无二话,可若是商人支盐,短则守支三五年,长则守支数十年,盐商无奈,只得贿赂亲王内臣,借身份之贵来支取食盐,数年下来,买窝之象愈演愈烈,以至于人人皆习以为常!”

  用朱厚照的理解,这就是一种权力变现的具体体现。

  而这样的行为会大大扰乱任何一个行业,因为做生意好不好取决于你的关系好不好。作为皇帝,他肯定是不喜欢的。

  但叫他奇怪的是,

  顾礼卿这个巡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