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明国师》

第三百八十八章 预热(2/4)

闪过一丝惊讶,他已经听说了曹端温茶败徐老的故事,没想到北方学术界竟然出了如此了得的一位人物。

  要知道,自从完颜构建炎南渡以来,儒学便是南极重、北极轻,北方燕云、两河等胡化的地域就不说了,即便是关中、河南,也是文脉尽毁,数百年都没振作起来,反倒是南方,文脉犹存,虽然理学在元朝有些衰落,却依旧有不少学术上能挑大梁的人物。

  在大明洪武开国确立理学作为官学后,南方的各大学派都开始了重新崛起,这也使得南方学术界随着一次次科举,在庙堂的影响力不断扩张即便是有“南北榜”后的政策调整,如今的北方学术界也已经没落了,别说像曹端这样能够力压群雄的人物,就是拿得出手的大儒都屈指可数。

  汪与立拱手道:“后生可畏。”

  曹端连忙躬身回礼:“前辈赞缪,晚辈不敢托大。”

  “呵呵,好一个青年才俊!”汪与立爽朗地笑道。

  三人互相寒暄一番,便一同往前走去。

  “拜见诸公。”

  致仕的高官和学术界的大儒们纷纷侧过身避开,一个个面色凝重地还了礼。

  高逊志环顾四周,朗声说道:“今日乃是道统之争,吾等虽学识浅薄,但却欲奉献绵薄之力,若对吾等三人代表理学界出战有意见者,现在还可及时提出。”

  听着高逊志慷慨的陈述,众位大儒沉默不语。

  片刻后,才有一位前翰林院编修轻咳一声,道:“高太常,兹事体大,非同寻常啊。”

  这是还在提醒高逊志,怕曹端关键时刻掉链子。

  高逊志似乎没听懂,他抬起了头:“义之所在,不得不往。”

  这位前翰林院编修皱起眉头,似乎想劝说些什么,但最后还是没有说话,因为在场不乏聪慧之人,很快就看透了其中的含义。

  在场都是饱读诗书的人,对高逊志的话,自然心知肚明,不禁面面相觑。

  今日第一场就是“义利之辩”。

  何为义?义是孟子思想的中心,强调理想,强调在不同的境遇下能做到以义为本,确立舍生取义的人生目标。

  而道统,无疑就是这些理学家不得不维护的“义”。

  义之所在,曹端赌上一切来维护,不仅是“不得不往”,更是“非往不可”。

  而从事功源头的王安石,到二程,再到继承二程学问各一部分的朱熹和陆九渊,都重视义利之辨,宋儒受到孟子义利观的影响,希望将义利问题作为道德修养的标准,从而能够恢复三代之治,重建合理的庙堂秩序。

  放在今天的变法之争的背景上,更显得矛盾尤为尖锐。

  此次辩论,争辩的不仅仅是学术,更是庙堂未来走向在道统上的正确与否。

  ――――――

  这个时间段,距离开始还有不到半个时辰,大约在辰时一刻左右,一侧的楼上突然出现了一道赤金色的身影,正是永乐帝朱棣。

  随行的还有一些宦官,他们捧着许多器具,便是痰盂、香炉等物,一般用不到,但是按礼仪规定必须带着。

  朱棣穿着赤金色龙袍,头戴冕冠,脸庞刚毅,端坐于椅上。

  他一出现,便引得全场哗然。

  皇帝竟然亲临现场!

  大量百姓涌了过来,跪伏在地,高呼万岁。

  朱棣虽然登基的时间不算太长,却已经有了几分天子之威。

  “平身吧。”

  朱棣挥了挥手,让众人起来。

  他扫了周围环境一眼,又看了被选出来的三个人一眼。

  “朕听闻,今日在此,头一个辩的是‘义利’二字?”

  他说话时语气平静淡漠,但是却令人生畏。

  “父皇圣明,正是如此。”

  朱高炽连忙说道。

  “义利之论,所出甚早,《易文言》有云:利者,义之和也。”

  “可有什么说法?”

  “自是有的。”

  朱高炽解释道:“义与利,虽判名为二,却又可融而为一,乃‘二而一、一而二’之关系,而融合之要隘又在于‘和’。利,乃各种事物的中和、协调,彼此不相矛盾、而无龃龉,反《周易》而用之亦可,《墨子经上》日:义,利也。”

  朱棣微微颔首:“诸子百家倒是讲求个求真务实的,利,就是润滑之剂,义,就是做事之名。朕奉天靖难,‘清君侧、靖国难’是名,与尔等富贵是利,如此而已。”

  今日跟在他身边的都是近臣、勋臣,诸如“二金”和魏国公、定国公、成国公、淇国公等人,此时自然只有点头的份.刚袭爵定国公的徐景昌,脑袋都跟小鸡啄米似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