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朕真的不务正业》

第七百二十三章 一个良好的开端(3/5)

我们要在三天时间内,在辑安渡口修一个桥出来,力求将九连城和义州连在一起。”马林换上了甲胄后,来到了中军大帐,开始做具体的部署。

  “三天之内桥梁没有修好,就准备撤退,如果五天之内没有修好桥梁,就立刻撤退。”马林做出了进一步的部署。

  打下来,就因为桥没修好,就要撤退,这是马林的保守作战计划,因为天时,大明军兵的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,没有桥梁作为补给,一旦鸭绿江开始了凌汛,后果不堪设想。

  正月二十三日,已经是过了立春,上流的寒冰开始解冻,就会阻塞河道,船舶无法正常通行,没有后勤的军队,就是等死,尤其是入朝作战,不是在领土内作战。大明在九连城的兵力一共就五千人,损失两千人,是不可承受的代价。

  先锋败,兵败如山倒,很容易引起大溃败,要是让倭寇打进了大明,那他马林就是历史罪人,皇帝不杀他,他都得自杀谢罪。

  马林面色凝重的说道:“义州守将要守城的话,就攻破城池,将其收押,注意要把败兵全部收押,若是不服从管教,就地格杀,防止生乱。”

  朝廷完全放弃了顾忌朝鲜王室的想法,给作战带来了许多便捷,没有了自上而下的压力,大明军在征战的过程中,进退变得更加从容。

  次日的清晨,刚蒙蒙亮的时候,辑安渡口数百只小船开始缓缓滑动,向鸭绿江对岸缓缓驶去,赵吉一上岸,就一马当先,向着义州而去,在赵吉上岸的同一时刻,马林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,挥舞了一下手臂,牙旗挥舞,他脚下的船只开始滑动。

  马林其实比较担心,大明军的动静不小,而且九连城和对面的义州往来频繁,九连城的动静,义州方面肯定是一清二楚,要是义州军半渡而击,或者说在渡口设伏,大明军恐怕要付出一些代价。

  不过这一切都没有发生。

  在马林渡江之后,好消息传来,赵吉接管了义州防务,一切都非常的顺畅。

  义州守城的将军对大明今天要渡河的消息是很清楚的,在赵吉赶到义州城下的时候,土坯城墙的城门大开,城中文武官员已经等候多时了,等着投降。

  大明觉得义州方面会抵抗,而义州方面担心大明军不来,属实是麻杆打狼两头怕,倭寇凶焰滔天,义州文武也担心那天倭寇来了,大明天兵还没来。

  现在,大明天兵可算是来了!

  倭寇从对马岛登陆朝鲜半岛,只用了十九天的时间,汉城就陷落了,这种情况下,义州文武官员都对朝鲜王不再抱有任何信心了,惶惶不安的时候,突然听说大明军要来,无论有没有朝鲜王命,无论来做什么,义州文武都找到了主心骨。

  大明军快速接管了所有防务,而后派出了墩台远侯,收集各种情报,很快一个巨大的问题,摆在了大明军的面前,那就是逃难到义州城的流民,实在是太多太多了。

  前线在溃败,百姓在逃亡,而朝鲜国王李昖将所有义州的粮草调入了平壤,而李昖喊出了要与平壤共存亡这样的口号来,决定和倭寇在平壤决一死战。

  “墩台远侯查闻,李昖在汉城就喊出了这样的口号,收缩兵力,所有的粮草都进入了汉城,倭寇兵临城下之前,李昖抛下了所有人,带着宗室文武大臣,就逃到了开城,汉城不攻自破。”赵吉面色凝重的说道。

  汉城是朝鲜唯三砖石城墙的城池,还有开城、平壤两处。

  汉城城池围三十里,李昖不跑,君子死社稷,十九天给倭寇一年时间都打不下来。

  倭寇远道而来,缺少攻城的火器,可是李昖带着宗室、大臣跑了,人心立刻散了,最关键的是,朝鲜南部的粮草集中在汉城,都留给了倭寇。

  “同样的错误,居然能犯两遍!”马林眉头紧蹙的看着堪舆图。

  朝鲜北部的粮草也集中到了平壤,这一次李昖信誓旦旦要与平壤共存亡,但已经没有人相信了,义州的难民在增加。

  “怎么办这些难民救还是不救不救,离心离德,日后恐怕后患无穷,救的话,哪来那么多的粮食。”赵吉询问马林的意见。

  这个困难就像是赈灾,以工代赈是一个万能的解法,但在以工代赈之前,要让他们有口吃的,才不至于从流民变成流寇,而且组织生产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,这对大明军兵而言,是个巨大的挑战。

  “能不能从平壤要些粮草过来”赵吉提出了自己的解法。

  “要不到,我们已经要了很多次了。”义州投降的官员,面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,直接投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,有的选谁想当贰臣贼子

  可是在平壤的王公贵族们,实在是太过分了!义州涌入了无数的流民,而且还在增多,义州索要粮草赈济,至少开设粥棚,让人活下来,可是李昖不答应。

  “报!”一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